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约翰·多恩在这首诗作中这样写道: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刷,欧洲就会失去一角,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一座庄园,无论是你的还是你朋友的,无论谁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这首诗歌300余年来一直被人广泛传诵,并被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用作自己小说的题目,就是因为该诗歌将人类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道出了人类对相互关爱的渴求。而《触不可及》之所以触动观众的心弦,也是因为影片表现了超越种族、阶层、财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为这个仍然存在着冷漠、自私、为各自利益纷争不断的世界注入了暖意。可以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这首诗歌与《触不可及》这部影片表达了同样的主题。

《触不可及》由尼尔·博格执导,布莱恩·克兰斯顿、凯文·哈特主演,于2017年9月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2019年11月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根据2000年法国电视三台播放的白人富翁菲利浦和阿拉伯裔黑人青年阿布代尔的真实故事改编。白人富豪菲利普因遭遇事故高位瘫痪,他在招聘私人护工时,有多次犯罪前科、草根味十足的黑人戴尔前来应聘,阴差阳错中,他居然应聘成功。从此以后,他们朝夕相处,发生了一系列既令人发噱又温馨动人的故事。影片所说的「触不可及」可以理解为:戴尔触不可及的是菲利普高度的文化素养、上流社会的生活;而菲利普触不可及的是戴尔那种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性格,他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立志当人上人,一举一动都必须合乎上流社会的标准,无法像戴尔那样在看戏时毫无顾忌地开怀大笑;在因滑翔伞运动遭受意外后,更无法像戴尔那样随心所欲地跳舞、大胆地向喜欢的女性示好。但不可思议的是,两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件后,居然成为莫逆之交,并让对方的人生变得更加完美。在戴尔的帮助下,菲利普外出兜风、和朋友们庆生、线下见笔友,甚至再度去乘坐给他人生带来惨痛巨变的滑翔伞;而戴尔也在菲利普的影响下,学会欣赏歌剧、作画,并用劳动所得去赡养前妻和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丈夫与父亲。

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成全,这是人类美好的情感所在,也是人性闪亮的光辉之处。电影虽名为《触不可及》,实际上是触手可及,生活中便处处潜藏着这样的惊喜,只待人们心存善意、勇敢地去发现。影片中戴尔创作的那幅画的题目也正体现了这一主题。《触不可及》从风格样式来说是一部谐趣、幽默的喜剧片,但该片并非仅仅满足于逗观众一乐,而是立意高远、内涵丰富。鲁迅曾在杂文《这也是生活》中写道: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也许在不少人的印象中,鲁迅仅仅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战士,而实际上鲁迅还有另一面。鲁迅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既看透世间的黑暗与冷酷,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对受难者的关爱。在铁屋子笼罩着中国人的时代,鲁迅一直顽强地做着一个擎着闸门的人。在时间的单行道上,人们有太多惘然、孤独、无助的时刻,很多时候会觉得自己犹如一座孤岛,而周围的世界充满敌意,作家、艺术家应该将目光投向他们,为他们的命运、为人类的美好未来发声。这是作家艺术家的使命,也是文艺存在的重要价值。因此,《触不可及》的创作追求值得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版《触不可及》之前,法国也曾拍过同样题材的电影。该片自2011年在法国上映后,在法国引起轰动,一举拿下法国年度票房冠军。据统计,每4个法国人中就有一个看过此片,有一半以上观众看哭。众多观众都被这个温暖的故事所感动,继而思考人生的真谛,该片也被列为法国人心目中的「国民电影」。多年以后,美国又对该题材进行翻拍,说明了人们对爱、同情、信任、互助等这些人类美好情愫的呼唤具有永恒性。南非前总统、国父曼德拉曾说过:「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而且我们也不是石头造的,所以,我们都会被崇高的爱情、友谊与人类的慈悲而感动。诚哉斯言,希望作家、艺术家践行这一宗旨,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